蝸牛會施展墊腳尖的絕招跨越障礙
蝸牛的話:「只因我,偷食了些許野草和綠葉,人們就說我是一隻害蟲!其實,比起那些偷天換日、監守自盜者,我走的路,倒是清白多了。」
這是幾天前我在一本寫作辭典上看到的句子,除了其中的隱喻令人省思外,「我是一隻害蟲」倒是引起了我對蝸牛的興趣。幾年前台灣因為從國外引進福壽螺造成了生態的浩劫及經濟上的重大損失,新聞報導上曾經宣騰一時外,並沒有令我特別感到想一探究竟的好奇。但蝸牛的一席話卻讓我起了到圖書館查閱為何蝸牛會是一隻害蟲的衝動,而這次的查閱舉動不但令我對蝸牛有進一步的認識,連帶地對整個生態環境維護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體悟。
原來一般人所謂的蝸牛,係屬於一個十分特別的家族,其成員個個身體柔軟,全身除了堅硬的外殼,體內沒有任何一根骨頭存在,學術用語稱為「軟體動物門」,在動物界是僅次於昆蟲、蜘蛛等所屬「節肢動物門」的第二大家族。前面提到的福壽螺與蝸牛雖同為腹足綱軟體動物,卻只能棲息於水裡,和田螺一樣實為〈淡水螺〉非蝸牛,而蝸牛則是一群只生活於地面上的「陸生」軟體動物〈俗稱陸螺〉。以往我都把牠們誤認為是同一類的動物,現在才分清牠們之間的異同,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
蝸牛所屬的腹足綱,是軟體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支,全世界約有八萬種左右,其共同的特徵為「腹足」,就是在腹部的下方都有一大片用於爬行的寬闊肌肉,它的功能就像我們走路用的腳。「腹足」除了讓蝸牛行遍天下外,其前端還能分泌一種類似潤滑劑的黏液,使蝸牛在粗糙的地面爬行時不易受傷,另外它還可以增加腹足的吸附性,讓蝸牛具備爬牆走壁的功夫。除此之外,蝸牛還有一種獨特的「墊腳尖」騰空跨躍的絶招,每當遇到崎嶇不平有障礙的道路或是想從樹上的葉片到另一臨近的葉片時,它會儘量延伸腹足的前端,將其黏著於所要到達的樹葉或物體上,直到腹足的前端穩固地黏住後,再將較重的外殼與內臟慢慢前移,等到重心移到前方時,再將腹足的尾端縮回,如此便能讓蝸牛越過障礙並減少繞道爬行的時間與距離。觀察其施展如此絶招橫跨樹葉或障礙時,精采的程度真是不亞於軟骨功特技表演,不禁感嘆造物者造物之神奇。
說到蝸牛就不能不談牠最明顯的特徵「殼」,人們常以「無殼蝸牛」來比喻沒有自己住屋的窘境,其實蝸牛家族中也不是個個都擁有一個殼的,有部分的蝸牛把殼漸漸地演化掉了,成了真正的「無殼蝸牛」,那便是「蛞蝓」。對於有殼的蝸牛而言,殼是一個重要的保護構造,可以使其內的軟體部分不受外物的傷害,還可以防止體內水分的過度蒸散。但相對地有利就有弊,「殼」對於蝸牛也是一個甜蜜的負擔,因為殼是蝸牛身體的一部分,從出生就伴隨著牠成長的構造,所以無法像寄居蟹〈節肢動物〉一樣経常地換殼,因此必須隨時隨地揹在背上,如果硬要把殼分開,則蝸牛必死無疑,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屋奴」了。反觀,無殼蝸牛「蛞蝓」雖然少了殼的保護,但卻有了更多的行動自由,而且也省去許多找尋及攝食碳酸鈣〈殼的主要成分〉的麻煩。看看蝸牛想想人類自己,有殼無殼各有利弊,所以沒有自己住屋的「無殼蝸牛」們也不用再自怨自艾了,免於成為「屋奴」之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大部分的蝸牛都是屬於草食性的動物,而蝸牛之所以會被說成是農業害蟲,乃起因於有一些在農地環境適應力強的蝸牛如非洲大蝸牛、球蝸牛或是錐蝸牛等,牠們會大啃剛長出的嫩葉或幼苗,使得農作物無法再生長;有時也會吃掉正在開花的果樹,讓果樹不再果實累累;而蝸牛爬過已結果的果苗時,其黏液會使果實染病,因此農人們無不恨得牙癢癢的,想方設法地要除之而後快。
但蝸牛難道真是一無是處的農業害蟲嗎?其實也不盡然,例如蝸牛雖刮食〈利用齒舌外推內拉的來回運動像砂紙般地將食物刮取下來〉植物維生,但也因此使植物中的有機質能夠更快分解進入土壤中,讓其他植物能吸收更多的養分;而且蝸牛也會刮食岩石,除吸取造殼所需的碳酸鈣之外,也加速了岩石的分解,讓岩石中的礦物質回歸大地為植物所吸收,促進了植物的生長;同時,生長的植物和蝸牛的本身又提供其他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如此層層相疊也層層相關地形成金字塔式的大自然食物鏈體系。所以小小不顯眼的蝸牛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也有牠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
今日由於人類對蝸牛的趕盡殺絕,自然界已經開始失去平衡,食物鏈的連鎖反應使得其他害蟲趁機興起,農田的土壤也因為沒有了蝸牛的刮食而變得貧瘠。為了增加土壤的肥沃,及對付另外衍生出來的害蟲,農夫們只能不斷地在農田裡施肥和噴灑農藥,其結果是造成土地更加污染,間接地也毒害了人類自己。在這場人蝸大戰中,大自然付出了慘痛的生態代價,人與蝸牛都是最大的輸家。人類必須從新學習尊重每種生物在生態體系中的存在價值,試著去體悟有失有得的宇宙規則,進一步和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維持和解共生,地球上的生命才有永續長存的可能。
我是無殼蝸牛,黏液蛞蝓科的雙線蛞蝓,我住在作者的後院哦
我也是無殼蝸牛,皺足蛞蝓科的皺足蛞蝓
在台灣嘉義八掌溪旁出土的錐螺化石
即將成為螞蟻口中美食的蝸牛是食物鏈的一環
非洲大蝸牛的集體墳場?
留言列表